新书上架 |《寿柏巧榇——沂南河阳清代棺木保护修复与研究》
丧葬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土葬是我国产生最早、流传时间最长、使用范围最广、涉及民族最多、最为普遍的一种丧葬民俗,棺材是丧葬文化中最重要的葬具。木质葬具起源较早,在新石器时期的考古遗址中就发现有木质葬具或木质葬具的痕迹。尤其在龙山时期,木质葬具更是大规模出现,且已经开始逐渐采用更先进的加工工艺,以体现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或经济实力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,木质葬具进一步发展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。秦汉以降,棺木作为主要的丧葬用具,在中国历史上一脉相承、不断延续,其间虽有其他葬制出现,但是始终未能取代棺木作为主体葬具的地位。
受埋葬环境等因素影响,保存下来的木质葬具较少,且存在不同程度和种类的病害,明清时期的棺木病害情况更为突出。另外,明清墓葬在田野考古发掘、配合基本建设的抢救性发掘过程中多有发现,但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。学者们一直以来对丧葬习俗的关注较多,但对棺木木作和髹饰工艺的关注较少。
发现于山东沂南河阳社区墓地的9具棺木,自发掘之初就受到重视,在发掘现场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提取。项目组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意见完成了9具棺木的保护修复任务,保护修复效果良好。
一起来看看棺木是怎么修复的吧。(所有图片都可以点击查看大图^.^)
M1南室棺木的保护修复档案(节选)
SPRING
保护修复前
保护修复日志(节选)
SUMMER
2016年7月23日
测绘尺寸。用酒精消毒、纯净水加湿,规整脱落髹饰层,黏结棺盖前立面和左侧前脱落髹饰层。用浓度为75%的酒精清理黏结面,在黏结面涂浓度为15%的B72乙酸乙酯溶液做隔离层。待其干燥后(颜色渐深时),在黏结面刷涂黏结剂。待胶不粘手时,用热风枪加热,将髹饰层按压回帖。
2016年8月26-27日
将棺身运出。棺身髹饰层脱落严重,将地上的髹饰层按脱落位置装袋整理好,进行拍照记录。
清理棺内。七星板糟朽严重,已呈片状,用铲子清理棺内石灰层,在中间位置取样收集。用吸尘器清理内部残渣。最后使用浓度为75%的酒精进行消毒处理(图7至图12)。
2016年8月31日
用毛刷蘸去离子水清洗棺内。
2016年9月21-24日
拼对回贴棺身前挡板的髹饰层。整理棺身前挡板髹饰层,将髹饰层回软拼对然后原位置回贴。将棺底脱落在木板上的髹饰层取出,整理拼对并回软压平。
2016年10月11日
回贴棺底起翘髹饰层,面积约30厘米×20厘米。打磨棺底补配处,包括底座四个穿绳孔内,然后用毛巾清理擦净后,用大漆进行做旧处理。清理修补棺底后,将棺底剥落的髹饰层回软、拼对、逐块回贴。黏结棺底前部和底座右边内侧髹饰层,回贴面积约40厘米×20厘米。
2016年10月15日
黏结棺底中部和后部髹饰层。回贴面积约80厘米×60厘米。
2016年10月19日
用毛巾清理已回贴的棺底髹饰层后,用熬制好的桐油对棺底髹饰层残缺处进行补配处理。
2017年4月17日
对棺身左墙、右墙、前挡板、后挡板的外侧面残缺处刷涂桐油打底色,以原始髹饰层的颜色为参考,在刷涂不同位置的时候,可适量加入与周围原始髹饰层相似的矿物颜料调色做旧。
2017年4月24-26日
第一遍桐油凝固后,开始对棺外刷涂第二遍桐油,刷涂后进行拍照。
保护修复后
新书推荐
NEW
《寿柏巧榇—沂南河阳清代棺木保护修复与研究》
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沂南县博物馆 编
吴双成 刘建国 吕宜乐 著
齐鲁书社 出版
责任编辑 马安钰
定价 228.00元
《寿柏巧榇—沂南河阳清代棺木保护修复与研究》一书共分为八个章节,系统介绍了沂南河阳社区清代沂水刘氏家族墓地9具棺木的出土概况、分析测试情况、病害情况、木作与髹饰工艺、保护修复过程等,探讨了这批棺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延伸问题。另有附录6篇,披露了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过程中的诸多一手资料。本书是记录传承棺木传统工艺、为类似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参考的重要著作,也是向社会公众普及文物保护与修复行业工作内容的重要尝试。
左右滑动查看目录
NEW///
联系我们:图书营销中心
0531-82098517
0531-82098519
0531-82098521
公众号ID:qilushushe
新浪微博|@齐鲁书社
关注
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购买